最艰难的改革,是在2006年,耗材采购权上收,从医生和科室自主决定,交由医院统一管理。一位执行此次改革的科主任回忆,那时一个耗材,有多家厂商供应,大专家们往往习惯已使用多年的某种耗材,如果换成其它耗材,即使会给整个医院节约成本,却会遭到大专家们的激烈反对。他们是医院改革中,比普通医生更难管理的群体。即便科主任反复做工作,有的专家就是不松口。最后,直到石应康和郑尚维两个人一同出面,用刚柔并济、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,才艰难地推动改革完成。
那位后勤管理人士回忆,石应康和郑尚维两人最大的特点是“不自私”。他在后勤工作多年,从未接到过这二人为任何供应商打招呼。共事20余年,石应康从未带他见过自己在华西工作的女儿。“自身干净,说话才有底气,改革才能彻底。”
2007年,华西医院主院区改建全部完成,因为床位扩张到4300张,一跃成为全球单点最大医院,一度被置于风口浪尖,石应康也被封为“砖头院长”。一些在改革中感觉利益受损的职工,怀恨在心,举报石应康者持续不断。一些在改革中付出努力的职工,对华西医院赚一点钱就扩张的战略不解,觉得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,自身的收入并未得到匹配性的提高,觉得自己成为石应康实现理想过程中的炮灰。
2009年,新医改启动。此前的医改直接被国务院研究机构定义为“基本不成功”,公立医院规模扩张遭到了严重批判。高层不再强调将医院市场化,一些想要继续扩张的医院,除非像郑大一附院那样得到上级的支持,都或多或少地放慢了步子。
即便华西医院的扩张在2007年戛然而止,另一些支持它后续发展的改革也早已提前布局。2000年就开展的医院信息化建设;在2008年将区域的一二级医院链接起来,成为2019年全国力推的“医共体”。当时质疑者称,华西医院已率先将基层病人“虹吸”进华西医院。
创新:学科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心
2007年至今,华西医院的规模扩张之路,业已停步12年。即便依旧一床难求,每天6000—10000张的候床入院证,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可以被筛选入院,其余的人要等待半个月乃至更久,华西也没有继续扩张。
即便没有外界的质疑,在华西管理层的规划中,规模扩张也到了该停止的时候。2000年,石应康觉得华西医院发展至此,已到了需要继续加大投入科研,需要院士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步,只靠临床治疗病人,赚点钱,不是长久之道。
华西医院改革团队的人士回忆当年,他们当时达成了一个共识:建医院不像搞房地产,不是盖了房子就能赚钱。新建一个科室,需要配备医生、护士,还需要麻醉科、检验科的支持,还要配备行政、后勤人员。而医疗人才培养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。盲目扩张,而没有后续资源跟上,医疗质量势必会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