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重肥胖情况严重。马冠生表示,我国居民三大供能营养素——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充足,其中脂肪摄入超过推荐量的30%,导致超重和肥胖。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15)》显示,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.1%,肥胖率为11.9%; 6~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.6%,肥胖率为6.4%。
慢性病井喷发展。宋新认为,高油、高脂、高糖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常见慢性病的重要原因。据统计,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.2%,糖尿病患病率为9.7%,与2002年相比,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。“农村情况更为严峻。”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农村地区日渐富裕,但人们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多,一些刚富裕起来的农村成了慢性病重灾区。“一些村子里,农民顿顿吃肉,年轻人爱买零食和甜饮料,健康状况越来越差。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早早地患上了‘三高’,甚至突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。”
营养状况两极分化。当下,我国居民营养面临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两极分化:一方面,肥胖、超重问题突出;另一方面,还有一部分贫困地区人群存在营养不良。
马冠生指出,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,即“隐性饥饿”,是城市和农村共存的问题。
野味食材安全堪忧。一些地区还有吃野生动物的陋习,殊不知,这些“野味”几乎都没经过检验检疫,携带大量病菌病毒,存在食品安全隐患,还可能引发疫情。当年的“非典”便是例证。贩卖和购买野生动物的行为还可能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》,甚至导致一些动物濒临灭绝。
均衡饮食吃出健康
专家呼吁,国人是时候改改胃口,将吃得营养、健康作为追求目标了。
食材多样,膳食平衡。没有一种食物能提供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物,因此人们每天摄入的食物应多样化,包括谷薯类、蔬菜水果类、畜禽鱼蛋奶类、大豆坚果类等。建议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,每周25种以上。范志红提醒,吃得杂应是食材多样,而不是食品多样。当下流行的食品,比如酸辣粉、凉粉、面条、糕点等,无非就是淀粉类食材配上调味辅料,人们以为吃得丰富多样,其实只是加工方式不同的同一类食材,营养素种类很少。
粗粮应占主食一半。在米和面的加工过程中,损失了谷粒中70%以上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膳食纤维的损失也很大。精米白面做出的食物质地细腻柔软,但膳食纤维不足1%,有些甚至不到0.5%,很难帮助大肠菌群维持健康状态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许多人血糖上升,出现胰岛素抵抗。相比精米白面,糙米、全麦等粗杂粮的升糖指数更低,利于控制血糖。范志红建议,每天要吃250~400克谷薯类,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~150克、薯类50~100克。也可把白米与糙米、豆类等以1∶1的比例蒸饭,或以薯类替代一部分主食,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一份肉配三份菜。我国传统饮食以“植物性膳食”为主,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比“肉类当家”的西方饮食更健康。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、矿物质、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,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有重要作用。提倡餐餐有蔬菜,每天摄入300~500克。吃一份鱼、肉等,应配3份蔬菜,其中绿叶菜、红色蔬菜、紫色蔬菜等深色蔬菜应占一半。还要天天吃水果,每天摄入200~350克,果汁不能代替水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