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知识网 > 养生保健 > 保健知识 > 健康传播乱象亟待整治

健康传播乱象亟待整治

发表日期:2016-12-10 08:13 | 来源 :互联网 | 点击数: 次 收听:

健康传播乱象亟待整治

  传播乱象有六大表现

  假健康知识在传统媒体上屡禁不绝,在新媒体上更呈井喷式出现。本报与环球舆情调查中心长期监测发现,目前的健康养生传播乱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
  1.来源不明,缺乏权威和原创。健康科普文章中,最常见的一个词是“专家说”,但仔细看完全文常常发现,很多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指明到底是哪个医院、哪个专家说的。有些文章虽然列出观点来源,却没有求证,以至于选择了错误的信源,以讹传讹。比如,有媒体报道,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出报告称:“一些动物实验表明,食用转基因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。”实际上,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的合法性、权威性存在争议,可信度极低。

健康传播乱象亟待整治

  2.谣言泛滥,新媒体传播放大后引起恐慌。舆论场中有些似是而非的信息,尤其以“致癌说”多见。比如,微信圈近期疯传的《人民日报都报道了:微波炉致癌,赶快扔掉!》《诺贝尔奖获得者说,牛奶有毒,别再喝了》等文章纯属谣言,但却在百姓中引起极大恐慌。虽然健康类主流媒体像灭火器一样到处灭火,但与部分新媒体扩音器般的传播相比,辟谣声音更弱,谣言传播副作用明显。

  3.夸大宣传,标题重噱头轻科学误导百姓。标题耸人听闻的最易被广泛传播,比如,“有毒”、“致癌”、“身亡”等词常被使用;涉及健康产品或药品的宣传中,“百分百治愈”、“院士倾力推荐”等字眼,对读者有着极大吸引力。中山大学2015年的一项统计发现,超过27%的谣言都使用“100%”、“第一”等数字作标题,这些数据看似客观,实则无权威出处。

健康传播乱象亟待整治

  4.营销泛滥,以科普之名办讲座,以实验之名卖产品。健康大讲堂本是向百姓传播健康知识的科普平台,但现在大有泛滥之势:有人冒充“专家”到处宣讲,传播不科学的知识;有人打着讲座旗号卖产品,借“权威”博信任,以免费作“诱饵”,坑骗老年人。比如,某保健品公司会进入各社区做现场实验,“证明”产品效果,引诱消费者购买。监测数据显示,微信上健康类账号中,传播严肃健康知识的仅占6%,营销账号占94%,其中很多来路不明,根本目的只是为了卖产品。

健康传播乱象亟待整治

  5.从报纸电视到电台网络,科普“伪专家”屡禁不绝。前些年,以张悟本、林光常、马悦玲等为代表的一批伪专家利用电视、讲座等形式,宣扬吃绿豆、茄子,生吃泥鳅等就能包治百病,误导百姓,影响恶劣。如今,一些假专家转战广播电台,渗透到广大农村、偏远小镇,通过赞助节目来宣扬虚假健康知识,借机售卖产品。本报曾揭批过的“老李治未病”广播节目就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夸大宣传,欺骗消费者。

小编推荐:
坚持每天早上做一遍健康
中年人五不原则保健康
最健康有效的减肚子方法
吃饭时的这些坏习惯,越

养生热点:

相关养生资讯

养生专题

热点排行

栏目排行

  • 常识
  • 饮食
  • 运动
  • 中医
  • 保健
热点推广
养生图片